首頁>網上期刊>期刊名稱>期刊內容> 正文

聲音“藍皮書”難擋房價下跌

2008-6-4 16:18 《新財經》·李 斌 【 】【打印】【我要糾錯

  “房地產藍皮書”的公布,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討論。記者就“藍皮書”中的觀點,采訪了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上海證券報評論部主編時寒冰在上一輪與潘石屹、任志強的房地產市場大論戰(zhàn)中,大家認識了時寒冰。當《新財經》記者提出就房地產話題采訪他時,時寒冰爽快地答應了。他告訴記者:這是我非常關注的話題,我會盡力做好。

  在王府花園小區(qū),接受《新財經》記者采訪的易憲容,一聽記者提起“房地產藍皮書”,便情緒激動地說:“不要跟我提‘藍皮書’,我不想評論它,拋開‘藍皮書’我可以談!

  與易憲容的激烈形成對照,茅老以其一貫的淡定,從容地與記者談起了“藍皮書”。談到重要的地方,茅老總會很細心地問記者,記下了沒有?

  “拐點”已成事實

  《新財經》:從2007年年底開始,房地產“拐點論”逐漸成為一種強勢觀點。但隨著社科院“房地產藍皮書”的發(fā)布,這一觀點似乎又被推翻!八{皮書”認為,2008年,中國房價上漲幅度將大大低于2007年,但出現(xiàn)房價“拐點”的可能性不大。對此,您怎么看?

  時寒冰:“藍皮書”的觀點很可笑。

  第一,“藍皮書”的觀點自相矛盾。如果對照一下“拐點”說,“2008年中國房價上漲幅度將大大低于2007年”,這本身就是“拐點”的特征。他們是不是把“拐點”和“極點”的概念弄混淆了?學過高等數(shù)學的人都知道,“拐點”并非是指由上升轉為下降、由下降轉為上升,而僅僅標志著上升或下降的形式發(fā)生了變化。如果由上升轉為下降、或者由下降轉為上升,應該是“極點”了。

  第二,即便2008年房價沒有下跌,而僅僅是社科院專家形容的“2008年中國房價上漲幅度將大大低于2007年”,實際上,這也意味著房價出現(xiàn)“拐點”甚至步入跌勢(極點)了。道理非常簡單,2008年的通貨膨脹比2007年高得多。換句話說,2008年的貨幣比2007年大大貶值了。我不明白,這些專家怎么會忽略這些因素?我不愿意用“無知”來形容他們。

  第三,目前,深圳、廣州等地的房價已經明顯下跌,深圳市的房價甚至可以用暴跌來形容,有的樓盤跌幅甚至超過了50%,這種勢頭正在向全國蔓延。就連一直唱多房價的潘石屹也驚恐地表示,地產商將“保北京、上海的項目”。房價下跌已經讓一部分開發(fā)商變成了驚弓之鳥,如果像“藍皮書”說的,2008年出現(xiàn)拐點的可能性不大,地產商如此驚恐豈不成了笑話?

  茅于軾:既然“藍皮書”說的是“可能性不大”,就說明還是有可能的,并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我認為“藍皮書”也沒有完全否定房地產有“拐點”。

  易憲容:很多事實已經擺在面前,還有什么可討論的。廣州、深圳的房價已經大幅度下降。不僅如此,很多開發(fā)商都在用各種名目的方式促銷,其實也是變相降價。北京的房價雖然沒有大幅度下降,但已經是有價無市。在南方一個城市,同一地塊的土地,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價格下降了一半以上。現(xiàn)在很多地方的土地拍賣,房地產公司都不敢介入,事實上說明了房地產開發(fā)商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

  《新財經》:王石在承認了“拐點”已成事實后,首先降低了深圳、廣州等地的房價。但他同時認為,大批人口進城,房子的剛性需求仍存在。您怎么看萬科的做法及王石的論點?

  茅于軾:“拐點”是一個新聞詞匯,不是經濟學用語。經濟學講的是供給和需求,剛性需求的說法是不對的。大批人口涌進城,對房子的需求是不會增加的,也不會因為這些人抬高房價,因為他們沒有錢,也沒有能力買房。能買得起房的都是高收入的人。王石的這種說法有問題。

  易憲容:現(xiàn)在,高企的房價已經把大部分老百姓推到房地產市場消費群體之外了,還談什么剛性需求!除非房地產商把價格這么高的房子白送給老百姓。現(xiàn)在有些城市的房價之所以漲得過快,是因為這些城市的炒房炒地現(xiàn)象嚴重。政府如果不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限制,老百姓的剛性需求何時才能滿足?

  時寒冰:王石之所以發(fā)出“拐點”論后主動降價,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中央的戰(zhàn)略意圖。在通脹壓力持續(xù)加大的情況下,政府必然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我們知道,房價在推動物價上漲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十年來,房價持續(xù)上漲,全國不少地方的房價都翻了至少兩倍以上,而糧食價格基本上保持平穩(wěn)。房價與生產資料的價差越來越大,內在力量要求兩者實現(xiàn)比價復歸。在房價大漲數(shù)年后,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持續(xù)大幅上漲。農業(yè)生產資料與糧價之間、房價與糧價之間的比價復歸,加之房地產開發(fā)蠶食了大量耕地,最終引發(fā)了此輪糧食價格的井噴。如果房價不壓下來,通貨膨脹就不可能抑制。

  因此,在2007年7月,CPI加速上行之后,中央立即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2007年9月27日,我國實施了房貸新政和貸款規(guī)模調控政策,銀行向房地產領域輸入的資金流量迅速減少。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資金是決定房價走勢的“生命之源”,離開了資金,作為大宗商品的住房消費,必然陷入蕭條。

  王石看透了這一點,他提前調整戰(zhàn)略,通過降價加快了房屋的銷售和資金的周轉,F(xiàn)在,當幾乎所有的開發(fā)商都認識到王石決策的正確時,再調整也來不及了。當然,王石因為“拐點論”讓很多開發(fā)商不高興,他強調剛性需求的存在,無非是安慰一下那些已經陷于痛苦中的開發(fā)商而已。剛性需求永遠都存在,問題是,那些投機失敗者迫不及待地像扔燙手山芋一樣拋售房屋時,那點剛性需求還不早被淹沒了?要知道,買漲不買跌的心態(tài)是每個人都有的。剛性需求救不了房價。

  銀行風險已被轉嫁

  《新財經》:據(jù)您觀察,目前這些大房地產開發(fā)商的經營現(xiàn)狀如何?整個房地產企業(yè)的資金鏈是否有斷裂的危險?

  時寒冰:這應該問開發(fā)商,他們心里最清楚。2007年,全國各地“地王”不斷涌現(xiàn),開發(fā)商瘋狂拿地,現(xiàn)在傻眼了。資金收緊,土地兩年不開發(fā),政府無償收回去,無錢開發(fā)的地產商只能坐以待斃。貪婪是人性最大的敵人,當那些地產商像瘋子一樣搶地的時候,怎么就沒有想到今天?

  《新財經》:任志強認為,“要死肯定是銀行先死,房地產后死”。您認為房價下降真的會給銀行帶來危機嗎?

  時寒冰:我覺得,這種觀點即使讓他們的同行王石看來,也一定非?尚、非常幼稚。王石才是大智慧的人。房價下跌銀行是不會死的。銀行前幾年貸出去的款,肯定是安全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唯一有風險的,是2007年房價最高時貸出去的資金,但這時的房貸首付已經提高了。至少,房價跌40%對銀行不會有太大影響,銀行大不了回收一些房子。開發(fā)商等不到房價再次上漲的那一天,但銀行可以,銀行有足夠的資金和耐心等到那一天。真正要當心猝死的是開發(fā)商。兩年不開發(fā)土地收回,政府可以接著拍賣。這點錢用于補償銀行足夠了吧?怎么能說銀行先死呢?不客氣地說,銀行后面站著國家這個大靠山,即使開發(fā)商死上一百次,銀行還會好好地活著。銀行行長們會品著茶,看開發(fā)商因資金鏈斷裂而死亡。

  易憲容:“銀行先死”的言論早就不值一駁了。某些人總是通過各種方式來要挾政府的房地產政策,這是非常荒謬的。銀行的錢不是只貸給房地產開發(fā)商,它會貸款給很多企業(yè)。商業(yè)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其實只占全部貸款的10%.即使這10%都收不回來又能怎么樣?應該不會導致銀行倒閉。再說,即使房價下跌對商業(yè)銀行有影響,該承擔的也得承擔,倒閉一兩家銀行的代價也必須付出。前些年為了銀行改革,我們付出的成本還少嗎?

  的確,現(xiàn)在大部分買房人都是通過銀行信貸購買住房的,按揭首付一般都在30%以上。房價下跌,買房人放棄所持有的住房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會給買房人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至少會損失30%的首付。除非買房人完全喪失了工作或支付能力,他們才會考慮放棄持有。既然買房人不會放棄持有的住房,房價下跌的風險早由買房人承擔了。危及銀行金融安全也就無從談起。

  但是,如果將房地產作為投資市場,同時,這個投資市場存在著銀行信貸規(guī)模的過度擴張及資產價格高得離譜,就會危及金融安全。其實,把住房作為投資品,房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再下跌,是不會影響國家金融安全的,反而是整個市場理性回歸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房價上漲到難以維系的程度再下跌,就會引發(fā)金融危機。這是市場使然,誰都無法抗拒。

  茅于軾:房價下跌對銀行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但銀行已經把風險轉嫁給了買房人和建房人。事實上,無論是買房的還是建房的,好多人都撐不住了。現(xiàn)在買了房用于自己居住的人,問題還不大。主要是那些投機買家,尤其是借錢投機買房的人,如果房價降了,利率高了,他們就有可能拋售手中的房子。如果這些投機買家和建房人破產了,風險就會轉嫁到銀行。

  房價不是以成本定價

  《新財經》:“藍皮書”中還有一種觀點說:由于國內外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勞動力成本增加,導致房地產建設成本走高。所以說,近幾年內房價是不會降的。房價是依成本而定的嗎?

  時寒冰:我覺得這種說法非常愚蠢。這種“藍皮書”干脆改成“爛皮書”得了。生產成本高了,商品售價就一定高嗎?不,這取決于成本的轉嫁能力,這要看市場狀況。在市場處于買方市場的時候,由于供大于求,成本很難順利傳遞到售價當中,企業(yè)常常要通過壓縮自身利潤對上漲的成本進行消化。如果企業(yè)沒有消化成本上漲的能力,就可能面臨破產。反之,在賣方市場,成本上漲會順利傳導到售價中。

  現(xiàn)在,商品房市場正在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開發(fā)商轉嫁成本的難度正在大大增強。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決定商品房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地價,正在下降甚至是大幅度下降。這遠遠抵消了勞動力成本、建材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因此,所謂成本增加,商品房價格就不會降的結論是非;闹嚨,也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我建議這些專家溫習一下本科教材,看看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再弄什么“藍皮書”。專家有義務維護社科院的聲譽。

  易憲容:我早就說過,房地產價格根本不是依成本定價,F(xiàn)在還有一些人以“土地價格過高導致了房價過高”的觀點來誤導老百姓,說房價是由土地價格來決定的。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房子依成本定價,房價怎么能漲到高得離譜的地步?社會怎么會指責房地產是一個暴利行業(yè)呢?

  我認為,房價不是由土地價格決定的,而是房價決定了土地的價格。如果市場預期未來房價會出現(xiàn)逆轉,房地產公司是不會冒險進入這個高風險行業(yè)的,更不會以高價拿地。

  茅于軾:房地產業(yè)是暴利行業(yè),成本上升只能減少利潤,怎么能推高價格呢?房地產的成本與價格無關。我認為,這幾年房價暴漲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經濟的快速增長;第二,財富增長后分配不均,有錢人越來越有錢,他們的財富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而沒錢人即使按揭買了房,他們也會變得越來越沒錢;第三,投資渠道太少。有錢人只好去投資房地產,房價就是被這些人推高的。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房價是需求拉動的,與成本沒關系,地價越來越高也是這個原因。房價減去建筑成本(鋼筋、水泥、人工費等)就是地價,房價高就是高在地價上。我們可以去小城鎮(zhèn)看看,那里的房子還是兩三千元一平米,地價便宜房價也是上不去的。北京上萬元一平米的房子,并不是鋼筋水泥漲價,是地價漲得太高了。

  通貨膨脹必須治理

  《新財經》:面對高企的房價,政府也在采取措施。但是,像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房價并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您認為政府還應該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茅于軾: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很高,必須治理。雖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真正的治理還沒出手,F(xiàn)在有些辦法是不對的,比如只是微觀地調控物價等。如果通貨膨脹指數(shù)仍然很高的話,政府遲早要出手。不過,我覺得可能要等到奧運會以后。最基本的辦法就是提高利息率、收緊銀根、限制政府開銷等。這些措施對房地產商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地產商要有所準備。

  我們回顧一下1993、1994年,朱總理當時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當時雖然引起了很多企業(yè)不滿,但這些措施把通貨膨脹控制住了。那時的通貨膨脹率是24%,現(xiàn)在是8%.朱總理當時就采取了提高利率、收緊銀根、減少政府開銷等辦法,這些措施對地產業(yè)的影響是相當大的。1993、1994年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就是因為治理通貨膨脹形成的。當時留下了好多爛尾樓,我曾經去看過,一片一片的,如今已經過去十四年了,還有呢。

  所以,盡管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但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通貨膨脹不是高高興興就能治理得了的,必然是個痛苦的過程。

  《新財經》:如果這些治理措施都出手的話,房地產商就撐不住了。

  茅于軾:是的,房價會因此大降,可能會有一批房地產商破產,不過有一些可能還會撐下去。通貨膨脹是個大問題,奧運會之前政府要撐面子,不能使太厲害的手段,可能采取一些溫和措施,比如提高準備金率等。但奧運之后,必然要出撒手锏。

  住房是最大的民生問題

  《新財經》: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行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但由于設置的門檻太高,實際操作中出現(xiàn)了兩個尷尬:一是符合條件的人買不起,二是買得起的人不符合條件。對這一現(xiàn)象您如何看?

  易憲容:慢慢來嘛,總要一步一步走。讓老百姓買得起房子總要有個過程,最主要的是要明確房地產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只有把房子定位于消費品,才能讓大部分老百姓買得起房子。

  時寒冰:很顯然,房價太高了。商品房價格持續(xù)上漲,帶動了經濟適用房的上漲,也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租金的上漲。不僅商品房的房價遠遠超過了民眾的實際購買力,經濟適用房也遠遠超出了中低收入者的購買力。所以,只有壓低房價,才能解決住房保障問題。政府之所以設置那么高的條件,關鍵是它所提供的社會保障住房數(shù)量有限,僧多粥少,不得不提高門檻。這種做法無助于住房這一民生問題的解決。政府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加大投入,切切實實地為民眾解決住房問題。

  茅于軾:為什么一定要求人人都買得起房呢?這是沒有道理的。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很多人還要求買汽車呢,還要出國旅游呢,但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得到。如果人人都能買得起房子,那說明我們國家富得不得了了。要求每個人都有房住,這才是硬道理。推行廉租房,人人有房住就行了。

  《新財經》:可是,目前廉租房的規(guī)模并不大,讓人人都有房住也不可能。

  茅于軾: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政府的整個目標搞錯了,搞經濟適用房、限價房都不對,應該搞廉租房,廉租房是沒有產權的,只能租;經濟適用房是有產權的,可買可賣的。

  《新財經》:很多人的觀念是覺得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更踏實。

  茅于軾:沒有錢光有觀念有什么用呢?這也是政府政策導向的錯誤。為了討好中產階級,而忽視了真正有困難的人。

  《新財經》:既然是政策有誤,現(xiàn)在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嗎?

  茅于軾:這個問題遲早會認識到,這種錯誤長不了。

  《新財經》:在今年“兩會”上,國家把民生問題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首位。我覺得,國家對這個問題也意識到了。

  茅于軾:大富豪也有民生問題,關鍵是解決誰的民生問題?偛皇墙鉀Q那些大款、大富豪的民生問題吧?要解決的是最窮的人、買不起房的人的民生問題。

  《新財經》:過去,國家始終把房地產業(yè)當做支柱產業(yè),GDP是上去了,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卻沒上去。

  茅于軾:一味埋怨房地產商是毫無道理的,房地產商這些年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不能只看到房價貴,看不到房地產商蓋了這么多房子。過去用了三十年,才發(fā)展到人均住房8平方米,現(xiàn)在發(fā)展了十幾年,就提高到人均住房28平方米,這都是房地產開發(fā)商的貢獻,F(xiàn)在的問題主要是土地和資金競爭不充分造成的。像你我這樣的人,要搞土地搞得到嗎?這不光是土地公有的問題,土地是一般人接觸不到的,是要有很深的關系的。

  時寒冰:把房地產業(yè)作為支柱產業(yè)是非常錯誤的。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大都是把建筑業(yè)而不是房地產業(yè)作為產業(yè)支柱。我國的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在國外只相當于一個負責策劃的環(huán)節(jié),與國外所說的房地產企業(yè)并非一個概念。把房地產業(yè)等同于建筑業(yè)是個天大的謊言。中國所謂的房地產業(yè),如果離開了建筑業(yè),還能剩下什么?不過是一個個皮包公司而已。這些皮包公司的老板們整天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支柱產業(yè),不是惡搞是什么?

  把房地產業(yè)作為支柱產業(yè),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明目張膽地與開發(fā)商勾結,大搞腐敗,傷害民生。政府應該加大社會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將這部分住房與開發(fā)商建設的商品房完全分開,并且,把開發(fā)商所主導的商品房壓縮到一個相對小的比例。這樣,住房問題才能逐漸得到解決。

  易憲容:中國的經濟增長僅是為增長而增長,卻沒有讓老百姓受益,這種經濟增長的意義何在?如果因為房價上去了,房地產業(yè)給經濟增長帶來了貢獻,卻讓大多數(shù)老百姓買不起房子,或者變成了房奴,由此使生活水平下降的話,這樣的支柱產業(yè)不要也罷。我們不能眼看著GDP在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在下降。這種高速增長的GDP是毫無意義的。

  地方政府必須退出房地產“利益鏈”,除非他們不想要自己的烏紗帽了。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和發(fā)展模式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改變,一個是確立了中國住房保障體系,另一個是對中國房地產的投資與消費做出了嚴格的區(qū)分。十七大報告也特別強調住房民生問題,這是大勢所趨,誰敢冒天下之不韙?

  如果把房價推高到80%的老百姓都無力購買,還何談民生問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是民生,住房是民生問題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新財經》:2008年的房價走勢將如何?

  時寒冰:房價必跌無疑。目前,政府收緊信貸,開發(fā)商已無法再囤積居奇,炒房者無法再興風作浪。不僅如此,這些前期囤積的房屋,或滯留于炒房者手中的房屋,正在瘋狂地涌向市場。要知道,房地產接近十年的繁榮導致的存量,要比新開發(fā)住房多得多。供大于求的格局正在快速地顯現(xiàn)出來——過去只不過是被掩蓋了而已。2008年的房價下跌是必然的。深圳與廣州是先頭部隊,其他城市會陸續(xù)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