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市值輕松一躍,從兩年前的3萬億達到30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國民生產總值,進入了一個管理學之父德魯克當年所稱的“虛擬經濟”超過實體經濟的時代。在我們幻覺中享受著巨大財富增值的同時,莫名的不安和恐懼也悄然襲上心頭。這對于任何個人都是撲朔迷離的時運,企業(yè)家和政府便不免進退失據、舉止乖張。不曾駛入過這樣一個陌生港灣和迷茫航線的我們,卻偏偏又如此堅強和自信。
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在上世紀50年代用一本“富裕社會”提示我們,人類社會從供給不足到需求不足的過剩經濟的典型標志,是私人的炫耀性富足和公共的可恥性貧困。重溫他的名句:“開著桃木內飾、配備空調、動力轉向的汽車出游的家庭,穿過了坑坑洼洼、垃圾遍地、建筑破敗、廣告林立和到處拉著亂七八糟電線的城市,到達了被商業(yè)藝術遮蔽不見的鄉(xiāng)村!
我們正在經歷這個過程,跋扈的繁榮正在試圖掩蓋貧困,或者努力忘卻它的存在。在并購領域里,一個個呼之欲出的海外大收購正在向全球宣告,來自中國的暴發(fā)戶進城了,我們要收購盡可能多的資源、能源和產業(yè)平臺,繼續(xù)沿用浪費和破壞環(huán)境的方式來保障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用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統(tǒng)領大國崛起,甚至發(fā)動一場以人民幣為本位的“貨幣戰(zhàn)爭”。當我們仍然私下訕笑“芙蓉姐姐”的風情萬種時,全世界正在關注我們的表現。
與全球并購的歷史進程相比,本土并購市場仍然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基礎,依賴著60年代的金融工具,操持著90年代的眼光,頭重腳輕根底淺,踉踉蹌蹌地前行。還是“虛心使人進步”為好。
中國的本土市場是全球經濟最大的成長機會,難道我們的國家外匯資本能力,不能在本土與全球資本競爭,非要到海外收購高價低質的資產么?雖然我們都希望中國企業(yè)走向海外,開拓市場提高品位。
2008年,中國的并購市場的繁榮,仍取決于三種并購力量的博弈——即國有企業(yè)的高歌猛進、民營企業(yè)的低調潛行、全球公司步步為營的滲透。這是老生常談,也是長期格局。特別值得考慮的是,繁榮時期的資本市場和并購市場,將全然不同于以往的經驗。業(yè)界人士需要重新領悟大格局和新思維,并購的游擊戰(zhàn),已經發(fā)展為陣地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并購戰(zhàn)略的制定和把握,特別是并購管理能力的建立將是制高點,兵家必爭。所以,我認為,2008年并購市場將出現三大趨勢:
第一,市場磨合會加劇,F在中國資本通過并購的手段,直接與國際對接,與外資企業(yè)進入同一階段、在同一價值鏈上對抗。這是直接的商業(yè)利益對抗,但也是我們所不熟悉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沒有遇到太多的反傾銷、產品技術標準、反壟斷等方面的沖突,這些我們不熟悉,這是企業(yè)相對進入高端市場才會遇到的。我們必須高度關注這些問題。
第二,上述沖突會影響我們的企業(yè)制度建設。目前,我國國有企業(yè)正在逐漸轉向市場。這種轉型可以說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根本沒有轉型,仍然代表國家。在這種狀況下,上述沖突會改變企業(yè)的性質,比如管理層改造、換股等,這些都有可能改變中國的企業(yè)制度。
第三,會對中國經濟制度產生影響。由于并購增多,企業(yè)磨合增多,從而要求中國政府組織市場的方式也必須改變。但是這樣一來,宏觀金融政策還起不起作用?宏觀調控對在并購中走向國際化的企業(yè)是否仍然有效?政府怎樣尊重市場?能不能從市場統(tǒng)治變?yōu)槭袌龉苤?海外并購還會給中國的競爭方式、企業(yè)制度、經濟制度帶來哪些變化?
2008年,中國的并購市場是否能迎來一個春天,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能否隨著北京奧運的到來而更上一層樓,中國資本市場的路究竟在何方……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