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信貸危機所引發(fā)的華爾街金融風暴,應當引起亞洲國家的警覺!彪x開了工作十八年的亞洲開發(fā)銀行,剛剛轉換角色的湯敏,仍然關注著亞洲國家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8月10日午后,德勝門東大街8號;彝呔G樹,垂柳輕拂,濃厚的中國古典文化氣息在東聯大廈彌漫。
正式履新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的湯敏博士,帶著儒雅、平和的語調,與《新財經》記者談起當前一系列熱點經濟話題。
次級抵押貸款惡化不是小問題
《新財經》:前不久,亞洲財長們曾指出,全球金融風險跡象開始出現,可能隨時引起金融風暴。您對財長們的分析作如何判斷?
湯敏:我認為,財長們說得有道理。有人說金融危機會十年爆發(fā)一次,所以,前段時間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都在組織研討這個問題。但我認為,亞洲國家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金融危機。
不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最近,美國信貸危機所引發(fā)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就應當引起亞洲國家的警覺。
我們知道,自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破產以來,次級債危機在全球市場不斷蔓延并愈演愈烈,使得近期全球資本市場連續(xù)大幅下跌。盡管歐美日央行向金融系統(tǒng)注巨資以緩解流動性危機,美國總統(tǒng)布什也表示,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然非常穩(wěn)固和健康,經濟保持著強勁增長態(tài)勢。但由于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實體,美國的經濟走向會牽動各方的神經,所以,各國投資者仍然心懷余悸。特別是亞歐國家,因為買了很多次級債,倘若問題繼續(xù)惡化,勢必影響深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亞洲財長們作出的判斷是準確的。
《新財經》:現在學界對這次影響的看法不一,有的認為影響有限,有的認為影響還將擴大。您認為這場風暴到底會有多大沖擊?尤其是對東亞國家?
湯敏:說實話,次級抵押貸款惡化不是一個小問題,它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肯定是廣泛的。但對亞洲、對其他國家影響有多大,還是一個未知數,F在好多國家都處于風雨飄搖期,所以,居安思危、謹慎對待很必要。但我想說明的是,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規(guī)模并不大,美國也有相對成熟的金融體系,有各類對沖風險工具和渠道。所以,美國次級債危機有望在一定時間內得到控制。
具體到這次危機對東亞國家的影響,我認為,最終要取決于對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監(jiān)管程度。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銀行體系就是最大的問題,F在東亞銀行體系雖然比較健康,但是,跨境短期資本流動規(guī)模龐大,而且流動頻繁,這正是風險潛伏所在。
QDII不要急于往外走
《新財經》:您剛才講到跨境短期資本流動帶來的風險,那么,它對亞洲和中國意味著什么?
湯敏:現在亞洲外匯儲備已超過2.92萬億美元,資產儲備的增加,會造成國內貨幣發(fā)行擴張,產生資產泡沫。大家都知道,房產、股市是兩個投機性非常強的行業(yè),吸引了大批熱錢進來。然而,資本的嗅覺是靈敏的,當泡沫達到一定程度時,資本怎么進來還會怎么出去,而且掉頭很快。這種逃離時的規(guī)模效應,無疑會加劇股市、房價大幅下滑,對經濟社會穩(wěn)定會帶來一定的沖擊,因而亞洲應當謹慎。
這里我還要特別強調的是,眼下正是中國QDII意欲大規(guī)模開展全球資產管理業(yè)務、參與國際競爭的時候。所以,在整體大環(huán)境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券商、基金公司千萬別急于往外走。資本走出去不在于一時一事,也不急于這一個月、兩個月。變幻莫測的環(huán)境中,我們更需要觀察、等待時機。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會覺得現在正是撿便宜之時。但我認為,便宜不是那么好撿的。我建議境內投資者還是要謹慎出手,理性分散投資風險,千萬別拿老百姓的錢做賭注。
《新財經》:回首這次風波,正是由于低利率,才為美國次級抵押信貸的興盛提供了溫床。我覺得中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湯敏:沒錯。美國按揭提供商總在想盡辦法吸引那些買不起房的人。比如,30年期的貸款,他可以讓你在頭兩年還很少的利息,而余下的28年的利息,就會比優(yōu)質抵押貸款利率高3%.這對于迫切想買房的人來說,只好先把房子買了,余下的事情以后再說。
當然,如果遇上房價一路上升,那房主就可以用所獲增加值再貸一筆款,來償還原有貸款。這些辦法雖然讓眾多買不起房的家庭享受到了自有住房的好處,但也推動了美國房價的飛速上漲,造成了市場環(huán)境一定程度的混亂。比如,急于放貸的按揭提供商們?yōu)榱藫尶蛻,連借款者的信用證明材料都不聞不問,使次級抵押信貸隱患由此潛伏下來。
美國次級債風波,提醒正在經歷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中國,在房價飛漲和經濟發(fā)展之中,持續(xù)的繁榮離不開謹慎的風險控制和監(jiān)管。
前進中面臨的新陷阱
《新財經》:歷史已經證明,危機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簡單重復過去的現象。那么,您認為未來亞洲國家的風險會在什么地方?
湯敏:如果說金融危機是世界各國在發(fā)展中可能碰到的“陷阱”,那么,再發(fā)展下去,亞洲國家可能面臨新的“陷阱”。這是我們剛剛談了“近憂”之后,應當關注的“遠慮”。
按照世界銀行的估算,到了2010年,當越南跨入了中等收入國家以后,東亞和東南亞,將會有95%以上的人口跨入中等收入。中等收入國家的區(qū)間跨度非常大,人均GDP從900美元到11000美元之間,競爭非常激烈,堪稱“白熱化”。所以,到了這個階段,中等收入是在一個新的平臺、新的戰(zhàn)場上的搏斗,它的風險、問題將會是全新的。
《新財經》:您曾預言,經過二十年左右的努力,中國可以跨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但在向高收入國家進軍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陷阱。請您解釋一下我們到底會碰到哪些陷阱?
湯敏:對于我們來說,由中等收入跨入高收入國家,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為了不使我們掉進“陷阱”,首先得看清前面有哪些“陷阱”。這些“陷阱”可能找出一百、一千個,但我想著重指出四個陷阱。
第一個是收入分配“陷阱”。中等收入國家的長期徘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所造成的各種各樣的后果,如社會動蕩、社會不公平等。在一些國家里,包括東南亞國家,長期依賴出口,這是不可持續(xù)的,中國爭取要躍過這個發(fā)展陷阱。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已經掉入了這個陷阱。因此,找出一種新的增長模式,一種共享式經濟增長模式,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改善,這應該是中國所追求的。
第二個“陷阱”是城市化的問題。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過程中,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城市化的過程,而城市化搞不好也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大規(guī)模貧民窟的出現,這種現象在很多國家都有。一旦出現大量的城市貧民,城市發(fā)展的過程就會相當痛苦。目前,我國有大量的農民進城,這雖是城市化過程的一部分,但實際上,現在的一億五千萬農民工,是很難真正成為城市居民的。因為他們的收入不能負擔在城市居住下來的成本。
第三個“陷阱”,是資本賬戶開放的問題。在一個國家,到了高的中等收入的階段,資本賬戶就要開放了。貨幣在一個高的發(fā)展階段,就會逐漸地可自由兌換,資本就有可能大進大出。特別是在未來,全世界資本市場開放,這是最容易產生陷阱和危機的地方。亞洲金融危機,我們都看得很清楚。怎樣設計在新形勢下向高收入國家進軍的金融結構,是未來非常巨大的挑戰(zhàn)。
第四個“陷阱”是產業(yè)升級。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大規(guī)模產業(yè)轉移和產業(yè)升級。產業(yè)升級的過程,就會有一部分產業(yè)要轉移,甚至是轉移到別的國家去。珠江三角洲吸引那么多外資,就是別人轉移過來的結果。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也會有相當規(guī)模的產業(yè)要轉移出去,轉到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地方。
但在轉移的過程中,可能有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是順利轉移,企業(yè)可以賺兩筆錢。就像香港、臺灣的企業(yè)家一樣,一筆錢在境內發(fā)展新的領域、新的產業(yè)再賺一筆錢。另外一種可能是,產業(yè)都轉移出去了,當地的企業(yè)更新換代不夠,出現當地產業(yè)空洞化。這種空洞化,我們必須警惕,因為現在金融對產業(yè)升級支持不夠,人才儲備、創(chuàng)新能力也都不夠。
中國更需要共享式增長
《新財經》:在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中國應如何躍過這些障礙和陷阱?
湯敏:首先,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要改變。要從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轉變到追求共享式增長。因為單有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xù)的,如果經濟增長能兼顧到收入分配、社會公平等方面,這樣的增長才會既高速、又穩(wěn)固,這是被東亞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證明了的。
第二,要從關注二次分配轉移到關注一次分配中來。我們一談收入分配,就會講稅收、講轉移支付。但是,從其他國家好的經驗來看,過多地注重二次分配,不如把精力放在一次分配上。因此,把國民收入在勞動者、企業(yè)和政府層面的分配機制設計好,比政府強化二次分配效率要高得多。
第三,要推進金融與資本市場的多元化改革。金融結構對中小企業(yè)、對和諧社會很重要。我認為當前最需要發(fā)展債券市場,如發(fā)行公司債。政府要設計為中小企業(yè)發(fā)展急需的金融結構,幫助中小企業(yè)為廣大勞動者創(chuàng)造足夠的就業(yè)機會,讓他們收入不斷增加,并有良好的社會保障。
《新財經》:目前,國企應向所有者分紅的觀點,已得到國資委和財政部的認同。但市場上更多的爭論集中在分紅“怎么分”上。您對此有何建議?
湯敏:我覺得國家股東決定分紅比例,第一應根據市場上的投資回報率等因素,來確定合適的“標桿回報率”;第二應確保企業(yè)用利潤進行的再投資,符合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思路和方向。
據我了解,國外同類型分紅比例一般是三分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是中國的模式。因為我們的央企過去不分紅有其特殊的背景。很多人都知道,1994年稅制改革時,我國大多數國有企業(yè)是虧損的,有的后來都破產了。所以,當時國家為了不讓這些企業(yè)垮掉,便由中央財政給擔了。
現在不同了,多數國有企業(yè)利潤很高。據我了解,2006年,央企利潤高達7200億元,今年上半年國企利潤也達7535億元,這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5%,其中央企利潤5418.3億元,同比增長了29.6%.可見,目前形勢下央企完全有能力分紅,并在支持產業(yè)發(fā)展的同時,拿出部分紅利補充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