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基于計量觀的現行財務報告改進

2008-08-19 17:38 來源:財會論文網

  簡 介:財務會計目標及其演進表明,在資本市場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決策有用觀必然取代受托責任觀而居于主導地位。本文通過對計量觀和信息觀的比較,認為計量觀更符合投資者評估企業(yè)價值的需要。滿足計量觀要求財務報告大量引入公允價值,這對現行的財務報告提出了挑戰(zhàn)。基于計量觀的現行財務報告改進是研究的重點。

  一、財務會計目標及其演進

  查特菲爾德(chatfield,1974)在其《會計思想史》(A History of Accounting Thought)中指出:會計的發(fā)展是反映性的。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使得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在社會發(fā)展的早期,會計主要是為所有者(同時也是生產者)自身服務的。隨著以合伙制為特點的企業(yè)組織形式的萌芽,企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專業(yè)管理者的出現,使財產所有權與公司經營權逐漸分離。這時會計成為一種外在監(jiān)督的有效手段,產生了會計目標理論上所說的“受托責任觀”(Accountability),即會計要為所有者(處于企業(yè)外部)監(jiān)督企業(yè)經營者(處于企業(yè)內部)是否忠實履行其經營職責提供信息服務!笆芡胸熑斡^”此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居于主流地位。直至18世紀早期,股份公司在英國出現,包括股東的有限責任和股票的可轉讓性等得以誕生。股票的可轉讓性又導致了證券市場的發(fā)展。進人20世紀以后,迅速發(fā)展的資本市場使得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在市場中變得模糊,投資者(所有者)不僅關注所持股公司的經營業(yè)績,更關注整個資本市場的風險與報酬。當公司業(yè)績不佳時,投資者更多選擇“用腳投票”,賣出所持公司的股票,買進認為更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對經營者受托責任的關注逐漸弱化,而將重點集中于資本市場中不同決策上,會計目標逐漸從早期的“受托責任觀”轉變?yōu)椤皼Q策有用觀”(Decision Usefulnss)。

  二、決策有用性與計量觀的選擇

  1978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其第一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l)中,正式確立了財務報告的目標采用決策有用觀。繼SFACI之后,FASB于1980年發(fā)布了第二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2)。在該公告中,FASB認為要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信息必須具有兩個基本質量特征:相關性(Relevant)和可靠性(Reliable),兩者構成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實質上只有當信息能改變投資者的信念與行為時,才是有用的信息,這種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稱為財務報告有用性的信息觀(Informationperspective)。信息觀的基本思想:即有效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有能力尋找和吸納所有相關的信息,會計師沒有必要去幫助信息使用者;不要改變計量屬性,只需通過充分披露補充信息就可以提高歷史成本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市場并非如人們設想的那樣有效率,投資者也存著許多非理性的投資行為。施勒(shiller,1981)發(fā)現,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的變動性比總預期股利的變動性大,認為這是市場無效的一個證據。丹尼爾、赫舒拉發(fā)和撒勃拉曼亞(Daniel,Hirshleifer&Subrahmanyam,1998)的慣性模型也發(fā)現股市存在過度波動現象。迪龍、謝雷弗、薩默斯和沃德曼(Delong,Shleifer,Summers&Waldman,1990),也證實了股市確實存在由于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導致的過度波動。歐和彭曼(Ou&Penman,1989)給出的證據表明,按照有效市場理論,價格可以迅速消化來自各方面的信息,投資者根據價格做出的投資決策只能保證獲得平均報酬,但獲得超額報酬的事實表明市場沒有完全消化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表明市場是無效的。既然市場可能是缺乏效率的,那么作為投資者應該依據哪些信息來確定所投資的公司價值,奧爾森(Ohlson,J.A,1990)、弗爾森和奧爾森(Feltham&Ohlson,1995)的研究表明,在決定公司價值時會計信息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要減少投資者從其他信息源來估計公司價值的需要,會計人員應盡可能多和可靠的按市場價值(公允價值的表現形式)計量企業(yè)某時點的凈資產賬面價值并記錄無形資產,而計量觀恰恰強調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會計人員應負責將公允價值(FairValue)融入財務報告中,從而認可其在幫助投資者預測公司內在價值(FundamentalValue)時應承擔的責任。因此,作者的理論(凈盈余理論)很自然地支持采用計量觀(Measurement Perspective)。證券市場的無效率、歷史成本基礎的凈收益只能解釋股價變動的2%~5%(Lev,1989)、奧爾森的凈盈余理論以及當公司出現財務危機時會計人員所面臨的法律責任等,共同導致了會計人員有責任將原來表外的信息納入表內(如金融工具、無形資產等),采用計量觀,更好的體現會計作為公司價值評估的功能。

  三、計量觀的應用

  盡管從理論上講,計量觀是一種優(yōu)于信息觀的更好選擇,但人們對計量觀也有擔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靠性問題。計量觀追求更高的相關性,必然要犧牲一部分可靠性,而可靠性是財務報告信息質量的核心之一。財務報告贏得資本市場的信任就是因為其具有可靠性的特征。另一方面,要更好的評估公司的價值,公允價值的大量引入是必然選擇,而這可能會引起公司業(yè)績大幅波動。事實上會計中早已存在公允價值的運用:在我國如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長期債券的溢折價攤銷、融資租賃、企業(yè)合并等,在國外還有如退休金及退休后福利(OPEB)、儲備會計(RRA)、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Instrumehts)、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等,并且,還有擴大運用的趨勢。國際上主要準則制定機構對公允價值也非常推崇,認為這是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的有力工具。FASB、IASB(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以及其他一些國家,最近幾年發(fā)布的準則和公告中都大量涉及到公允價值的應用。從1990年至2002年,FASB所頒布的43份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中,有30份涉及到公允價值,占70%;在截至2001年,有效的35份IAS/IFRS中,有2l份涉及公允價值,占60%(謝詩芬,2004)。我國于2006發(fā)布的準則中,有35項、約占90%的會計準則直接或間接地運用了公允價值和,或現值計量,許多準則都對公允價值和現值的計量和披露做了規(guī)范(謝詩芬,2006)。為了實現更為全面的價值導向的公允價值計量,FASB、IASB以及加拿大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等都正進行著相關的研究。在2004年IASB和FASB的聯合會議上,兩個委員會決定在其各自的日程中添加一項聯合項目來開發(fā)一個普通概念框架,并且IASB考慮與FASB聯合成立業(yè)績報告國際工作組。受IASB委托,加拿大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目前也正在研究一個計量項目,所有這些努力都為以后全面的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了基礎。2006年FASB正式發(fā)布了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SFAS 157)《公允價值計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s),表明了在公允價值計量問題上的先進性和開創(chuàng)性?梢哉f,公允價值如果得到合理運用,必然全面取代歷史成本會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面向2l世紀的計量屬性(黃世忠,1997)。

  四、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陷

  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建立在面向歷史、成本和可靠性基礎上的現行財務報告已經不能滿足投資者決策的需要。新經濟時代,資本、技術、人才在全球范圍快速流動,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投資者要做出面向市場與未來的正確決策,顯然傳統(tǒng)的財務報告不能滿足其需要。會計在與其他信息源競爭的過程中,要保持競爭優(yōu)勢,必須適應新經濟的發(fā)展形勢和投資的決策需要,真正建立面向未來、價值和更相關基礎上的財務報告。其次現行財務報告的內容不完整,過分重視財務信息。目前財務會計是建立在以交易為基礎的模式上,強調可靠性,因而不會確認某些雖然與交易無關但卻十分重要的非財務信息,如企業(yè)內生性商譽、人力資源、管理層戰(zhàn)略管理與規(guī)劃能力等各種“軟資產”(Soft Assets),使得投資者無法識別企業(yè)價值創(chuàng)造的關鍵驅動因素,而這些信息對于幫助投資者正確決策,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目前財務報告在內容上受到最多詰難的原因。再次,不能適應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形勢,固守傳統(tǒng)的披露方式。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更好的推進了經濟全球化,F行財務報告盡管可以在網絡上自由查找,但其披露的節(jié)奏、相對投資者的差異化需求等,還有不少值得改進之處。投資者需要更及時的信息幫助其決策,傳統(tǒng)的年報、季報、月報信息存在時滯,如果不加改進,可能在對外公布之前,資本市場已經幾乎“清空”了原本應具有的信息內涵。另外,投資者的差異化需求也是現行財務報告應該考慮的,信息技術無疑可以更好地幫助會計人員實現這一目標。最后,現行財務報告缺乏綠色GDP理念。隨著世界各國對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廣泛認同,傳統(tǒng)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國家財富指標的弊端已為人們所認知。

  五、基于計量觀的現行財務報告改進

  首先,逐步擴大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要更好地應用計量觀,引入公允價值是必然選擇。我國新發(fā)布的會計準則中大量引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與披露,就是采用計量觀的最好例證。但要更好的貫徹計量觀,擴大公允價值的計量范圍顯然是應有之義。當然,公允價值的應用決不是一蹴而就,逐步擴大應用范圍是充分考慮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現實,這也正是新會計準則反復強調應謹慎性應用公允價值的原因,新會計準則的核算基礎仍然是歷史成本。

  其次,引人類似平衡計分卡式的非財務指標體系。新會計準則下的財務報告體系,內容盡管相比舊財務報告有所改進,但仍然難以滿足投資者了解企業(yè)非財務信息的需要。在公允價值不能全面應用的現階段,作為改進辦法可以考慮引入類似平衡計分卡式(Balanced Scorn Card)的非財務指標體系。在平衡計分卡指標體系中,把企業(yè)的情況分為四個方面來反映,即財務方面、市場與顧客方面、內部作業(yè)流程方面、學習和成長方面。每個方面再通過細分指標進行具體分析與測評。

  再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進財務報告的披露。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原來困擾會計人員的繁雜數據,交由計算機系統(tǒng)程序完成,再通過網絡系統(tǒng)即時的傳播到世界各地,為投資者的頻繁決策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持。借助網絡系統(tǒng),為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信息也不再遙不可及,美國會計學者索特(Sorter)的“事項會計”可以在當代實現。當然這要求現行的核算模式作出必要改進。

  最后,引入我國的綠色GDP與環(huán)境會計。無論是以綠色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或環(huán)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還是宏觀和微觀環(huán)境會計,都必須核算環(huán)境資產、環(huán)境負債、環(huán)境資本、環(huán)境收入、環(huán)境支出和環(huán)境業(yè)績等要素,只是核算的主體、指標、名稱、范圍、方法和重點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