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6 08:46 來源:何建華
一、國外研究綜述
價值鏈會計是由我國學者率先提出的,國外會計理論并沒有明確的提出這一概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國外會計理論沒有涉及這一領域。
1985年,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其《競爭優(yōu)勢》一書中提出價值鏈概念。他認為:價值活動是企業(yè)從事的在經濟上和技術上有明確界限的各項活動,它們是創(chuàng)造對買方有價值的產品的基礎,這些相互聯系的價值活動共同作用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利潤,從而形成企業(yè)的價值鏈。
隨著IT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廣泛運用,杰夫里·雷波特(Jefferey F·Rayp·rt)和約翰·思維爾克萊特(J·hn J·Svi·kla)在1995年提出了虛擬價值鏈的觀點,認為當今每個企業(yè)都具有兩條價值鏈:由物質世界構成的實體價值鏈與由信息構成的虛擬價值鏈。在虛擬價值鏈中,信息技術是價值的源泉,而不只是產生價值的輔助因素。虛擬價值鏈的任何階段包含5項活動:收集、組織、選擇、合成和分配信息,通過這些活動收集的原始信息來增加價值。
國外對價值鏈會計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作業(yè)管理上。企業(yè)生產經營的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潤,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降低消耗可以達到增加利潤的目的。因此,管理者必須考慮如何降低各作業(yè)鏈的作業(yè)成本,形成“以作業(yè)為基礎的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或簡稱“作業(yè)管理”(Activity Management,AM)。通過對價值鏈上各節(jié)點作業(y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實現整個鏈條上成本的最低,從而實現價值鏈鏈條上價值的最大。對作業(yè)基礎成本法給予系統解釋的是哈佛大學的學者羅賓·庫珀(R·bin C·per)和羅伯特·卡普蘭(R·bert Kaplan)。在1987~1989年間,庫珀先后發(fā)表了四篇文章,并與卡普蘭合作在《哈佛商業(yè)評論》上發(fā)表了《正確計算成本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一文,詳細闡述了有關作業(yè)成本法的計算原理。這些文章基本奠定了作業(yè)基礎成本法的理論基礎。
此外,國外學者對于平衡計分卡的研究與應用為價值鏈會計的實務提供了啟示。平衡計分卡是將傳統的財務評價與非財務方面的經營評價結合起來,從與企業(yè)經營成功關鍵因素相關聯的方面建立績效評價指標的一種綜合管理控制系統和方法。它可以平衡企業(yè)內部、外部、財務、非財務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從戰(zhàn)略的高度去審視一個企業(yè)。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在國外學者對價值鏈會計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我國會計界先輩閻達五教授首先提出了價值鏈會計的概念,他在2003年《中國財經報》上發(fā)表文章《建立“價值鏈會計”的新思考》指出:所謂價值鏈會計就是對企業(yè)價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層次關系的研究,具體可表述為:是收集、加工、存儲、提供并利用價值信息,實施對企業(yè)價值鏈的控制和管理,保證企業(yè)的價值鏈能夠合規(guī)、高效、有序運轉,從而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最大化的價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種管理活動。之后,價值鏈會計進入了會計界的研究領域。
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新領域專業(yè)委員會于2004年先后在海南大學和人民大學舉辦了“價值鏈管理和價值鏈會計”研討會,戴德明教授在第一次會上指出,價值鏈會計的研究起點是會計管理活動論。會計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是人們從事的一種管理活動,會計工作是一種經營管理工作,會計部門是企業(yè)的一個經營管理部門,主張使用“會計管理”概念,會計管理的內容被抽象為價值管理。正是因為會計具有管理功能,會計才能進入價值鏈管理體系,基于價值鏈管理的價值鏈會計才成為可能。
從2003年價值鏈會計概念的提出到現在,會計界很多學者在理論和實務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2004年閻達五發(fā)表的《價值鏈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開創(chuàng)性的指出以強化價值管理為主線,分別沿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重構會計管理框架。在空間維度上,把原來的以單一企業(yè)形式存在的會計核算主體擴展為以價值鏈聯盟形式存在的會計管理主體,把原來的以貨幣為計量手段的各會計核算對象擴展為以價值鏈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會計管理對象。在時間維度上,按照“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要求,以會計實時控制為核心,以管理過程的時間序列為依據,分別以事前管理的統籌規(guī)劃、事中管理的實時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評為內容廣泛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會計管理。
2004年綦好東、楊志強在《價值鏈會計的目標確定與職能定位》中指出價值鏈會計的目標是提供價值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信息,借以制定協調和優(yōu)化價值鏈、實現價值增值的決策,并進行相應的管理控制;價值鏈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實時評價與反映;價值鏈會計的核心職能是多維立體控制。張瑞君、鄒立《從價值鏈管理的視角構建財務業(yè)務一體化核算模式》中剖析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存在的問題,構建財務業(yè)務一體化核算模式,詳細闡述其實現機理,并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財務業(yè)務一體化核算模式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該文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IT環(huán)境下的價值管理與價值鏈會計”(項目批準號為2037206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于富生、張敏在2005年《會計研究》上發(fā)表《論價值鏈會計管理框架》分析了一個基于價值鏈分析的會計管理框架,該框架以時間序列為基礎,并結合了不同價值鏈的特點,具體包括事前的預測、決策和預算,事中的實時管理與控制,事后的分析與考評。與已有文獻不同的是,本文對該框架的分析深入到了具體的組成部分與運行機制。2005年張林、于富生在《關于價值鏈會計理論結構的探討》中以價值鏈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構建了由價值鏈會計目標、假設、概念、原則所組成的價值鏈會計理論結構基本框架。2006年10月28日在重慶舉辦“會計新領域和新問題”專題研討會上,東北財經大學秦志敏、尹學亭主張圍繞強化價值鏈管理這一主線,通過收集、加工、存儲、提供以及利用價值信息,對公司的價值鏈進行規(guī)劃、控制和評價。2005年周輝、楊小慶在《基于價值鏈整合的價值鏈會計探析》中認為價值鏈會計的管理活動主要從價值信息管理和增值活動管理等方面具體實施;價值鏈會計應對現行財務報告體系進行修正,反映企業(yè)的非貨幣及非財務信息,全面實施企業(yè)綜合業(yè)績報告體系。
2006年羊艷發(fā)表的《價值鏈會計的計量及主要內容探析》,認為價值鏈會計的核心是增值鏈,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價值鏈會計的計量和主要內容。其中,計量主要包括四種方法:作業(yè)成本法、價值工程法、經濟增加值法、平衡記分卡法。
2007年程宏偉、張永海、李想在《會計研究》上發(fā)表《基于模塊化的價值鏈會計研究》,指出不同于以往以線性價值鏈為基礎的價值鏈會計研究,而是以模塊化為基礎建立網絡狀價值鏈會計研究體系。通過劃分虛擬會計主體與實體會計主體、通用信息與專用信息,以價值模塊為載體構建了價值鏈會計的運行機制,以解釋模塊化時代會計信息系統的結構特征。
總之,目前會計界對價值鏈會計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章較多,且期刊層次較高,許多問題也已經達成共識。但對實務方面的研究較少,而且各家觀點眾說紛紜,比較零散,沒有形成系統。這方面的原因,一是價值鏈會計畢竟還屬于會計研究的新領域,二是目前我國企業(y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限制了價值鏈會計的實務研究。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yè)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fā)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