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政收入不僅涉及公民和企業(yè)稅負負擔,也跟宏觀經濟的結構調整密切相關,每年年底,這一數據頗令人關注。
據有關預測,2010年我國財政收入將突破8萬億元,而這為今年推行結構性減稅提供了可能。
突破8萬億成定局
據新華社報道,2010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率達21.1%,已至76740億元。
按照財政收入年增目標一般定在8%的慣例來推算,去年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已無懸疑。
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12月份,全國財政收入5084億元,比前一年同月增加1822億元,增長55.8%,以此推算,即使2010年12月同比不增長,也將有5000多億元財政收入,加上前11個月的76740億元,將達到近8.2萬億元。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稱,這個財政收入包括兩個口徑:稅收和各種非稅收入。雖然目前對于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情況還不清楚,但是總體情況來說,各種各樣的非稅收入加在一起,全年財政預算內收入突破8萬億問題不大。
由于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對于這樣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學界既有關于宏觀稅負是否過高的爭論,也有結構性減稅和征管制度改革的呼吁。劉桓對記者指出,目前“結構性減稅”和“征管制度”改革,已勢在必行,而且也成為2011年較為明確的改革方向。
“十二五”財稅改革方向
對于減稅,高層似乎也已放出積極信號。
2010年年底,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國家在‘十二五’期間要繼續(xù)堅持結構性減稅。”
財政部在2010年12月31日年度會議的公報表示,繼續(xù)實行結構性減稅是2011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繼續(xù)對部分小型微利企業(yè)實施所得稅優(yōu)惠政策,支持中小企業(yè)發(fā)展。落實好各項稅費減免政策,促進產業(yè)結構升級和服務業(yè)發(fā)展。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對本報記者表示,所謂結構性減稅,是在“有增有減,結構性調整”下側重于減稅的一種稅制改革方案。它既區(qū)別于全面的、大規(guī)模的減稅,又不同于一般的有增有減的稅負調整,更注重和強調有選擇的減稅。
歸結起來,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內涵有兩方面:一是強調“減稅”,降低稅負水平。其有別于稅負水平維持不變的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調整。二是強調“結構性”,即不是全面減稅,而是有選擇、帶有強烈的優(yōu)化結構意圖的減稅安排。
從稅種來分析,劉桓認為“結構性減稅”主要包括四重意思:
首先,在增值稅企業(yè)所得稅中,要加大對如新能源、節(jié)能環(huán)保等方面高新技術行業(yè)企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其次,要將改變目前個人所得稅偏高的問題在“十二五”時期,提到一個較高的日程上。要在居民消費中,對高收入人群進一步監(jiān)控的同時,總體上要給居民減稅。此外,在消費稅及增值稅流轉稅方面,要有區(qū)別對待,例如事關居民消費品銷售方面的稅應該從低。
“目前中國財稅體制的問題是需要保護納稅人的權益。中國納稅人的權利過小、義務過大;而納稅機關則正好相反,權力過大、義務過小。”劉桓稱,“未來需要在納稅的透明度、稅款使用方面公開等方面下工夫。”
事實上,理想的狀況是納稅人的權利與義務對等。即納稅后有什么樣的好處,納稅與不納稅、納得多與納得少有什么區(qū)別,在今后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在一些國家,如果納稅納得多,可以享受一定退稅;在退休后會享受更多的社保優(yōu)惠照顧。“而目前中國,存在是否納稅無人監(jiān)管,納多納少并無區(qū)別,這都是征管制度不到位的結果。”劉桓稱。
此外,一些技術問題也急需破題,例如個人征信制度、現金管理。“目前很多高收入人群的收入都是非工資的現金收益,并不能通過支票、信用卡在銀行留下痕跡。”劉桓指出,“這就會發(fā)生主要收入來自于通過銀行卡發(fā)工資的工薪階層反而納稅多的現象。因為現金收益是體外循環(huán)的,這部分收入反而并不需要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