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通過經濟調節(jié)方式遏制非典疫情造成的不良影響,財稅政策的微觀調控是重要手段之一。事實上,減稅已經成為亞洲各國面對非典的主要應急措施。
4月23日,經濟遭受非典沉重打擊的香港推出8項救市措施,涉及金額約118億港元,其中大部分為減免稅費的措施,例如,為各公共屋內的大部分商鋪及政府管理物業(yè)的租戶減免租金30%~50%,為期一季,補助約達10.9億港元;為納稅人退還2001年度部分薪俸稅,共達23億元;砻馑M、排污費和差餉一季或四個月;減免的士、小巴、校巴及旅游巴的牌費一年等。另外為旅游、飲食、零售及娛樂四個行業(yè)設立由政府保證的35億元貸款計劃,由銀行提供短期貸款,支付短期薪金,以保障員工。
新加坡也公布了經濟援助配套措施,如給旅游、零售、酒店及餐飲業(yè)的商家更多的產稅回扣,政府幫助相關中小型企業(yè)獲得過渡性貸款以解決短期現金周轉問題,出租汽車司機獲得一年高達2000新元的燃油稅回扣等。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利用減稅和降低利率來減少運營成本。
減免稅費能降低市民負擔和企業(yè)經營成本,返稅利于刺激消費,從而振作當地經濟。但香港社會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政府的救市措施很難真正“對癥下藥”,因為削減部分費用及退稅與疫情關系不大。所以政府推出一連串的救市措施,只不過產生輕微的“止痛”作用。因此,政府更應該考慮長遠方案。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政府在減免稅收時不能“一刀切”。香港政府為受非典嚴重沖擊的行業(yè)提供援助措施有穩(wěn)定就業(yè)的作用,是合理的做法;而不分皂白地退還所有納稅人的部分薪俸,則不盡合理。特別是讓那些沒有受到非典影響的人群也享受退稅的待遇有些不合理。其實對于工作穩(wěn)定的中產階級納稅人而言,最高3000元港幣的退稅仍是很小的一筆錢。另外,納稅人收到政府退稅支票后是否會把錢花出去仍是個疑問。過去的經驗證明,將退稅作為刺激經濟的財政手段收效甚微。在經濟發(fā)展前景不明朗的今日,大多數納稅人更傾向把退款存在銀行,而非把它花在消費上。
人們最為擔心的是,由于政府開支過大和由于非典影響帶來的稅收下降將導致香港財赤進一步擴大,從而損及香港整個財政制度和信用評級,影響外界對香港的信心。
在香港上下都在討論政府的救市計劃時,注冊財務策劃師協會秘書何志成對于香港的未來策略有較為詳細的建議,也反映了部分經濟學家和社會人士的意見。他表示,在商業(yè)社會里,政府的援助可以起短暫作用!伴L期來說,必須重建港人信心,重建世界各國對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形象的信心,因此政府應采取一些積極措施,重建經濟信心!彼f,“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一個‘新玫瑰園’計劃,勾畫出一個10年后的新面貌。香港過去的大型基建項目,包括地下鐵路及新機場等,都在不同的年代為香港人帶來經濟利益,這些投資屬于整個社會的資產,所產生的效益,除了經濟上的,還在各方面提升了香港的先進形象及社會效益!
減稅——專家評說非典救市效應
- 發(fā)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