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記憶深刻的是,今年7月上旬,國稅總局新聞發(fā)言人剛表示要加大對二手房交易個人所得的征管力度,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隨即對媒體表示,對于二手房交易中收取個人所得稅的做法,只是個別地方的試點。
就二手房個稅而言,國稅總局的屢敗屢戰(zhàn)已經(jīng)是一場自尊心保衛(wèi)戰(zhàn)。另一方面,也許是他們意識到,如果不借此輪房地產調控之力,二手房個稅將永無見天日之時。實際上,二手房個稅在軟弱的“自覺申報”制度中已接近消泯,其所收稅款在全部個人所得稅總數(shù)中不值一提。
今年國慶長假的最后一天,國稅總局發(fā)布了《關于實施房地產稅收一體化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通知》(2005國稅發(fā)156號),以嚴厲的語氣重提舊話。這次通知顯然是有備而來,對辦理不動產發(fā)票的地點及流程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對存量房交易環(huán)節(jié)所涉及的稅收要求實行“一窗式”征收,而業(yè)主在辦理房產過戶時必須出具不動產銷售發(fā)票,否則不予辦理。也就是說,不納稅者不得過戶,“先稅后證”。
這一在北京、南京等地屢試不靈的老招數(shù),真能讓國稅總局得償所愿嗎?恐怕不容樂觀。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相關部門是否配合,要獲得建設部的首肯恐怕不易,而財政部門的態(tài)度也是關健。此次通知同時發(fā)到各地財政廳,并一再強調地稅部門與財政部門之間以及各相關稅種的管理部門經(jīng)常性的協(xié)調和溝通,恐怕不是無的放矢。
財政部門的態(tài)度到目前為止并不明朗。從1999年國稅總局、建設部、財政部發(fā)布《關于個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到今年4月七部委《關于做好穩(wěn)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總是發(fā)言很原則,而對具體問題態(tài)度悠然。此次國稅總局點了財政部的名,不知財政部會作何反響。
地方政府的態(tài)度也至關重要。雖然稅務部門實行的是垂直管理,但不可能與地方政府全無交涉,并且地方財政部門聽命于當?shù)卣惒块T想牽頭實行“一體化管理”,在未征得相關部門的同意以前,未免一廂情愿。僅舉一例,5月中旬,廣州市地方稅務局下發(fā)《關于加強我市房產轉讓個人所得稅管理的通知》,確定商品房轉讓征收房價全額的個人所得稅,其中普通住房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非普通住房的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5%,就與20%的稅收額相差甚遠。
不僅如此,從試點來看,市場對二手房個人所得稅普遍難以接受,此前杭州、南京、北京等地的試點均以失敗告終。以最早實行的杭州來說,從2004年1月1日實行這項政策,結果是連續(xù)8個月二手房交易量平均降幅每月在10%以上,稅務部門僅收到了3000多宗個稅。北京市朝陽區(qū)、南京市6月1日出臺的“先稅后證”制度,僅半個月就草草收場。
概括言之,國稅總局關于二手房個稅的執(zhí)行力令人尷尬,其他行政部門同僚的掣肘與市場的認同度不高是主要原因。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稅總局的行政吁求主要向上,希望取得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此招如果有效,二手房個稅征收就不會拖延至今。
面對這樣的情況,以市場為準繩是最好的辦法,將判斷依據(jù)攤在陽光底下,中國房產稅收是否過高,消費者應有發(fā)言權。否則,如果市場以不交易作消極抵抗,一項政策哪怕再有理據(jù),最后也只能推倒重來。喪失征稅基礎,大概也不是國稅部門樂意見到的。
相關熱詞: 國稅總局,自尊心,保衛(wèi)戰(zhàn)